一年后,再看林奕含事件

作者 / Off-Line · 编辑 / heaven疏狂 · 2018/05/09 · 5 分钟阅读 题图 © Dom Walster, CC BY 2.0.

过去一年了,写这样的文章有点晚,因为林奕含去世了,说什么,也没有用。这件事困扰了我许久,我一直觉得,林奕含的事情,是一件启示,她用生命告诉我们女孩子的人身安全应该得到重视,这也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一个缘由,我希望不要再有多的林奕含。

谈到林奕含的死定会谈到性侵和文学的关系,我已经看到了好几篇文章,信誓旦旦地证明这件事情主要是林奕含错了而不是文学错,因为林奕含信错了对象,错在拿着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错把文学当作了出路。接下来就是长辈教训后生的老生常谈:主要啊,还是太年轻,不切实际。这种大体上看起来理客中的思路除了冷血,还是冷血:

第一,他不会站在林奕含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林奕含做出的选择,再用自己的经验去分析林奕含的“不正常”。

第二,性侵造成心理层面的障碍超出我们的想象。希望文学成为自救的出路这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合理化痛苦的做法,这样的思路无视了林奕含的状况:她是有得选还是没得选?

第三,这样的思路也忽视了林奕含想批判的东西:艺术里面巧言令色的成分。诱奸是我了解到的最糟糕的东西,没有之一。

在大学里面,我很喜欢一位老师。这个老师很好,很率真,教会了我如何打开文学的大门。在死沉沉的学校里能碰上诗意盎然的老师很容易被打动,接下来他做什么都很容易,学生崇拜他,相信他。

有人认为成年了,人不会那么蠢,但我的感觉是如果真的很信任一个长辈,你很难辨别他的行为在作伪,他请你吃饭、请你帮他改稿子、频繁和你聊天,如果看到你孤独,他会安慰你、开导你….后面的东西都会顺利成章。学生和老师的差距不止是权力的问题,还有经验的差距。大一大二的学生也没有什么待人接物的经验,如果老师真说地欺骗学生很难分辨。诱奸,很难留证据,很难被定为性骚扰,这样下去他就有了回转的余地。

说得难听一点,在中国,中年男性文人玩女人是种风气,这种东西和传统的文人雅好是有关系的。数一数历朝历代写女性的文学作品,把女性当作赏玩的作品不可胜数,这种写作习惯在当代也仍在延续,对女性的文学形象刻画集中在生育、性感、生殖器上。这件事情当然和诱奸没有直接联系,但它催生了这些人对学生下手的风俗。另外而言,文化资本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加成,学生在智识上无从分辨老师的行为哪些越过了界限,他大可以借着爱和美的名义进入她。

“你很美,我爱你。”

林奕含的痛苦也源于此:为什么他爱我,会这样对我?为什么他嘴里讲美,但干的那么脏?这些东西在对方身上可以得到统一,文人多情算什么问题?而她们被自己信任的人伤害到,这件事情无可挽回。

林奕含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这不是一个关于诱奸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爱上诱奸犯的故事。那么,为什么会爱上呢?在接触相关事情的时候,有人就说受害者在享受一段关系,当然无权指责老师做错了什么。然后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的人讲,林奕含不该痴迷于解剖自己,千万不要将错就错,这样无济于事。这么讲,那个以爱为名义去侵犯人的人已经逃出去了。

很多人不知道,阿廖沙的事情正是源于林奕含的故事的激励。林奕含死了,非常可惜,那么好的一个人,本来有更好的人生,就那么毁了。死了,就是没了,没有余地。但我从不认为她的死是白白的死,这件事情我想了很久。像她说的,这样的事情像屠杀,我们并不知道身边这样的事情还有多少,多了解一点,多帮一点,总比站着好。不要爱上轻描淡写地说话:“这件事,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