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权主义,大家怎么说?

作者 / Herstoria 读者 · 编辑 / heaven疏狂 · 2017/12/03 · 21 分钟阅读 题图 © Ola Abulshalashel, CC BY-NC 4.0 .

Herstoria 提问「你以什么立场来看待平权」后收到了很多关注者的回复,于是我们做了一个相关汇总。

欢迎评论文章,积极讨论,发表你的看法。

(一)左翼:晚期资本主义与男权的共生体

@贺羽

我笼统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吧。

资本主义本质是父权的,虽然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使得大量妇女被推入社会化生产序列里,和无产阶级男性拥有对等的经济地位,这是女权运动兴起的前提,但资产阶级男性掌握绝大多数社会生产资料和意识形态机器,不仅仅剥削了广大女性无产阶级,并建构出一系列男权话语来规训各阶级的女性、通过消费主义物化(客体化)并且消解女性反抗的意志。

从人类历史来看,父权的横跨度比资本主义更广,但父权的神圣光环逐渐被大工业生产给抹去了,有产或有闲阶级出身的女性能够去解构掉传统父权建构起来的话语,但这只是一部分女性摆脱了规训,绝大多数无产阶级女性依旧在经济上和精神上要被父权奴役着。这是资本主义现有框架下无法解决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后,女权还是应当继续推进。

@是我的锅

我以一个无产阶级女性的立场支持并争取性别平等。这两重身份无疑是资本主义父权制下最大的受压迫者,无产阶级身份首先使我不迷信个人奋斗的神话,更重要的则是女性身份让我拒绝资本主义性别分工的要求,拒绝成为家务劳动的免费劳动力,最终失去经济权利,沦为第二性。另外,我也不想听从消费主义下的性别规训,提倡性别多元化。就我有限的认识来看,我的逻辑应该是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Wenqi 文祺

齐泽克在 the perevert‘s guide to cinema 开头就说,欲望(desire)从来不是自然的自发的,而且人工的,问题不是人的欲望是否被满足,而是人的是怎么去欲求。人们需要被教导去欲求。而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场景。晚期资本主义商品一直是过剩的,所以需要不断刺激消费,不断唤起剩余快感。于是需要重建的是自发的欲求和行动的联结关系–即思想的运动。思想的运动想要转化为运动的现实就不仅仅是纯粹的妇女运动所能解决,甚至资本主义的推翻都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场最漫长的革命绝非必然在前进之中,即便付出巨大的牺牲与努力,成功或许也只能寄希望于侥幸而已。

(二)右翼:共和主义视角公民自由依赖于性别平权

@李耀东

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建构起来的共同体中,比如社区、民族国家和“世界社会”。

为了实现人的政治自由,其中每一个体的经济活动和政治实践都是必要的。因此,对其中任何一部分人打上“弱势”标签,规定其分工,是不利于个体也不利于共同体的。

我不喜欢好端端的一个个人被规定成“男人”或“女人”。想把人从那种规定中解放出来,就需要人自己去定义自己。这种理想,需要通过政治自由而不是理性机器的暴力改造去实现,因为在交往实践中,人才能意识到对方的主体性与多面性,而不是通过贴标签刻板地认识他人。

而实现这种理想的途径,就是用平权社会的权威取代父权社会的权威,通过对公共领域的复兴实现对独断的自上而下的暴政的取消。

参与公共领域,才能捍卫自己的私人领域不受暴力机器的侵害,人人拥有可靠的而不是被施舍的自由,这才是社会的良性运转。

平权带给我的益处,就是可以消除那些对男性的限制(比如不能细腻),并解放出更多可以一同畅谈思想、改造社会的女性。

我需要请女性和我一同建设公民社会,所以我支持平权主义。

@Herstory

“集体参与公共领域,同时才能捍卫自己的私人领域不受暴力机器的侵害”让人很有感触,引发我一点思考:我认为这句话涉及了三方面——公民的私人领域,公共领域和公权力领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公共空间的出现、个体经济实力增强带来的利益取向、个体之间的互动为公共领域的产生创造条件,在公共领域里私人因为共同交流觉知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与公权力领域的规则、秩序、利益发生冲突,以此来捍卫自己的私人领域不受侵犯,导致公权力运用金钱、权力与暴力机器(或者说监督机器)打压公共领域的扩大和影响力,并试图在个体间创造距离。

如果参与公共领域的个体没有被很好的组织起来,觉知共同诉求和利益并且为之行动,公权力对私人领域的侵占是不会停止的。所以我觉得Dorian的话,按照我的想法,可以进一步表述为“集体在明确共同利益和诉求的前提下,组织起来参与公共领域,才能私人领域不受公权力侵占”。只不过写到这里突然想,公共领域之所以是“公共”,也许它本身就带有“在共同利益下形成”的“公共”之意。但是我看到很多情况是个体在公共领域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诉求,与公共利益无关。

(三)泛左翼:左翼自由观与社会改良正义

@黄子贞:

我的平权的诉求或出发点是十分朴素的。我不过是觉得目前的社会限制了所有人的自由发展,让人的成长朝向一个狭隘的领域,就像为了成为一颗螺丝钉那样。

成为螺丝钉或弃子的人都不符合我心中人的理想形象。一个健全的人应该既能够通过劳动养过活自己,能够参与社会政治,也能够做批判——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

@All is Well

马克思的思想对女性的解放的作用是重大的。女权主义的思想流派是很多的。比如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建立在存在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的,并且也对妇女思想解放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当然,这样的解放仅限于一部分的妇女)。我更关注的是如何能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并且逐步对社会现实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52赫兹

往大的方面来说,我认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应该以能力、人品而不是性别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从我自身出发的话,我希望可以自己自由选择想要的生活,不被“女孩子不要这么好强”“女孩子读太多书没有用”“女人最重要的事就是找个好男人嫁了”…之类的话绑架。

其实我觉得只要是正常的人,在看到有无数的人(尤其是女性)受到了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摧残,出于道德和良知,都应该支持女权主义(平权主义)。

### @菲.

作为一名女性,起初对女权的追求只是简单地发自“想要得到和男性同等的权利”这一点。但在参与到女权话题的相关讨论后,逐渐意识到在一个话语权和选择权垄断的社会结构里,不仅女人的性别角色是构建而成,而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并没有机会发展其完整的个体性。女权运动是对父权社会的颠覆,对女性权利的追求并不应该是将父权社会里男性已拥有的施舍给女性,或是在现有的制度下反抗。理想的状态下,我认为女性主义者反对父权时,不应只局限于“父权社会中以性别为划分的男性/女性职责”、以及“父权社会中男性和女性被对待的方式”,而应有意识地将革命扩大到父权社会本身,构建新的秩序。

@此木不烦:

我并没有系统观点,参加过黄油社&微思客在广州举办的的“女权行动家遇上女权理论家”活动,自知了解甚少,不敢妄称自己的理解为“主义”。

1、女权实质是实现两性平等,内容包括政治权利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等等。由于各国普遍存在对女性在许多方面的歧视,对女性正当权利的侵害也远远比对男性正当权利的侵害常见,因此女权一词有其价值,所谓的“应该叫平权不应该叫女权”的观点没什么营养。

2、两性生理差异存在,但是“两性存在逻辑思考差异”等有关智力的论断就跟人种优生学一样可笑。目前公众观念中的生理差异其实也有相当大部分是传统的性别行为观念产生的,比如从小忽视对女性的体育培养。具体两性生理差异多大、有什么影响,我没有清楚认识。

3、荡妇羞辱、性侵受被害人谴责、就业和其他社会对女性歧视普遍存在。

4、“田园女权”跟“白左”“圣母”一样是一个没什么营养的标签词汇,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既不想突破政治正确又想开口喷人所以竖起来的稻草人罢了。

@NEO

女性主义的内涵是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

就社会现实而言,这两点依旧任重而道远。波伏娃的理论剖析的很深入,从性到性别。这些都在定义着我们对于性别的认识和对伴侣的需求。感觉LGBT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的发展也因此是有联系的。

男权社会深入骨髓的影响着关于性别一切。个人对运动式的颠覆某种思想持怀疑态度。个人选择更偏向于,理性认识巨大客观障碍之后,结合女性主义理论,日拱一卒,向性别平等的理想修正自己的生活。传播平权的理念,我觉得是个不错的开始。

@晨珵

简单来说,我是女性,支持男女平权实在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特别是当原生家庭所给予的环境和教育是男女平等,等逐渐和社会接触时发现并不是那样,那么显然会觉得外部环境才是不正常的。诉求之一显然是平等的发展机会,具体来说,无论是我现在学的哪个专业,在学习上明明是女生排名靠前居多,但工作中则反过来成了“男生优先”。而后显然还有天花板问题,出国以后则是“双重他者”。

另一个则是关于性别角色的压迫或者说规训,其中不止男对女,也有各种同性之间的形式,总有人教育他人“男人或女人应该怎么做”,这种东西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哪怕写个网文都会有人对角色塑造指手画脚,或者是作者的“教做人”。从反面来说,如果有一些男性朋友不太和“多数男生”打成一片,他们也往往会面临类似谴责。往外推,还有和我类似的女性,以及没我幸运遭受更多压迫的女性……总结一下也许可以说是广义的自我和外部对抗的过程。

(四)关于男权结构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评述

@某位公众号关注者

简单唠一下自己为什么支持性别平等。

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凭什么”。说性别平权,甚至“人人平等”这个观念从诞生到普及也就一两百年,但是我就是想问一句,大家都是人,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性别之间凭什么不平等啊。以往由于生产方式低下,生产力不高,男性的体力优势在农业经济活动中占据优势,因此获得了更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女性一直以来被视为自己的财产工具,却从来没有被当做人。工业革命以来,女性参与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位提高很大,女性话语权也加大了,这个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也仅仅是改善而已,还很不够。即使在这个“现代社会”,所谓的“文明社会”,女性更多地是被讨论被注视的对象——用波伏娃的话说女性是“他者”,却从来不是她自己不得不说,相比封建时代,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很还不够。李银河老师说女权污名化是一直以来都存在。这也难怪,毕竟你是从别人嘴里抢蛋糕,别人分出来一点就觉得“都给你这么多了还觉得不够至于我的立场啊,利益相关一下,我是男性。利己一点的说法,平权概念的普及相对来说会减少一点男性的压力,毕竟男性在家庭中主要角色是赚钱。其他的,还是那一点,男女凭什么不平等。至于政治立场的话偏左点吧,马克思那种左。

(五)朴素平权

@某热心读者甲

我不希望我的女儿生活在一个因她的性别而出现明里暗里的恶意和歧视的世界,如果支持平权能够改变这点,哪怕一点点,我就支持平权。

某热心读者乙

我,女性,22岁,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来电群众,边远山区身高155长相中下学历一般家境普通,爱好女。

上个月好不容易回了趟家,屁股没坐热就被我妈拉去理发店把绿头发染了回黑色。我爸嫌我穿衣服难看,在商场吵了一架,他不准我买喇叭裤和阔脚裤,每次和他们出门都要勒令被换衣服,否则有损家教和颜面。

我不能单手扣碗端碗,像喝酒,我不能跷二郎腿和敞腿,不端正。我妈这样说了我十几年。

而即便糙如我,也会受体像问题的困扰。动过刀,做过医美,热衷于买便宜衣服,常受广告蛊惑,从一个符号掉进另一个符号,批评完消费主义,刷半个小时淘宝。穿平底鞋见人心里有时很怂,衣服裤子都使劲拉高腰线。体重浮上两公斤就觉得焦虑,长痘频繁的时候戴上口罩才能说服自己出门。

哪怕我是一个同性恋,也习惯于在乎异性的眼光。我认识的所谓的铁T,只有把自己完全男性化才能获得自己的解放。两个交情逾十年的发小,一个不爱读书的直女怕毕业后被家里轻易地嫁出去硬着头皮参加了自考和考研。一个从小被班里男生排斥的娘娘腔基佬现在也学会了用阳气浓重的符号为自己伪装。

把上述的性别置换成男性,也无障碍,但不妨碍这确实是女权问题。

性别压迫不是苦大仇深的,而是温情脉脉。它要我一边抵抗,一边又跟自己和解。它是时时刻刻,贯穿于我的坐卧行走言谈,从没想过如何让同性觉醒而抗争,因为我看的每一本书,明白的每个道理,都只还在解放自己的路上。你问女权主义者到底想要什么,于我而言,可能只是想在家人面前买一条喇叭裤,可能只是不再因一条喇叭裤或者一支口红而焦虑伤感。

@gaojimeng

从自己的立场谈为什么支持性别平权,感觉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也就从自己出发简单说一些。

作为女性,从小受父权制规训。女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每一个家人的期望,每一个要求自己“懂事”的自我暗示,殊不知都是作茧自缚。

我曾经用男性的凝视衡量自己,曾经鄙视那些“女性气质”的显现,想摆脱这样的不自由的处境。却没有意识到所谓的“女性气质”也是意识形态的建构,我只是想努力摆脱“他者”的身份,努力寻找自己的主体性,殊不知成为了女性客体化的帮凶。

上学期的政治思想史选修课,我写了一篇读书报告。也许因为名字比较中性化,老师以为我是男生,在结尾评语写下了“行文稳健,有男子气概”,我非常敬佩喜爱这位老师,但也无奈于他的刻板印象,无奈于女性气质的被建构与被污名化。他在评语的末尾写下“希望你化智识为力量,为中华事业做贡献”,而这是我在现实生活中从未听到过的鼓励,却也令我怅惘。母亲希望我能多收拾打扮自己(也许能在婚恋市场上更有议价能力),父亲说女孩子不必走学术道路希望我安心学语言做翻译。我明白他们是为我好,顺从既定的路线也许可以在这样一个资本世界中生活得更好,却是以失去其他发展的可能为代价。

上大学后偶然进过几次工厂。我记得很多同龄的、更多的是比我小的女孩子,有很多十四五岁出来打工,有很多是家里有兄弟要支撑他上学,现代工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男女的同工同酬,使体力的差异不再造成经济基础上的差异与高下之分,但女性又因为各种原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发展的机会。在条件更差的地方,妇女被当作生产资料、被当作私有财产而并非一个独立的人,其中的压迫可谓惨烈。

我为什么支持平权,因为性别歧视真真切切在我的身边发生,因为它为世界上一半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阻碍,也使另一半人承担了许多本不该只由他们承担的责任。尽管它被忽视,我不希望这是一种永久而无法跳出的循环,我不希望女性永远要承受被当作客体的痛苦。“一切人的解放是每个人解放的前提”,所以平权与我有关,与每个人有关。

img

你赞同他们的发言吗? 有不用意见吗?

快告诉Herstoria你的想法吧~

感谢所有Herstoria的读者!

感谢所有编辑:@acel rovsion @清川 @讳言 @heaven疏狂 @Otto Han @南野